
3月27日,肖天(化名)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,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4939个、湖北省第564个捐献者。
有很多人好奇,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怎么捐的?捐献过程难不难受?捐献后对身体有没有伤害?肖天讲述了他的经历与感受。
大一下学期时做了捐献登记
(资料图)
我是一名21级硕士研究生,也是一名规培医生。
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(简称“规培”)是临床医学承前启后必不可缺的一环,是住院医师获得“临床岗位胜任力”的关键步骤。每个医生在走上岗位前,都要经历规培,到各个科室轮转。
2017年还在安徽皖南医学院读大一下学期的时候,我在一次无偿献血时做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登记。
为什么会想到去捐干细胞呢?当时主要是受到学院和现在导师的影响。“救死扶伤,先人后己”的观念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,在一次学院社团无偿献血活动中,我了解到中华骨髓库有关干细胞捐献的计划,也知道捐献干细胞可以帮助到白血病患者。于是我就与很多献血的热心同学一起,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计划。
接到电话,感觉像中了五百万
登记之后,我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能成为其中的“幸运儿”,毕竟非亲缘配型成功的概率,也就十几二十万分之一。
今年2月,我突然接到湖北省红十字会骨髓库工作人员的电话,说我跟一位患者的HLA(人类白细胞抗原)匹配成功,问我愿不愿意做进一步高分、体检然后去捐献。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怕我匆忙做决定,说给我几天时间考虑清楚。
这个电话让我蛮激动的,感觉就跟中了五百万一样。
心情平复下来后,我也有一点点担心:捐干细胞会不会对身体有不好的影响?虽说我是学医的,但我所在的肝脏外科与内科学科的联系相对较少,人们常说“隔行如隔山”,其实不同学科也是如此。我不是血液专科的,此前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血液疾病的情况,对捐赠造血干细胞只有一个基本的了解。
接下来两天,我读教科书、查阅文献和捐赠的报道,咨询血液科的教授和内科的同学。大家都给出了一个明确答复:对身体健康人群来说,捐献干细胞基本对身体没有太大影响,当时可能有点不太舒服是正常的,过一两个星期就好了。而我平时有运动的习惯,身体还可以。
当时令我比较担心的,是捐献前期需要打一种升白针(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),打针对身体有没有副作用?我很认真地做了功课,也从中了解到,很多都是常见的副作用,而且是一次性可消除的,也就安心多了。
我后来才敢告知父母,把查到的资料耐心地跟他们讲解,也跟他们说:作为一个医生,能救人一条命肯定得全力去救。现在我有能力救人,去捐造血干细胞就能救这些患者。最终父母被我说服了,支持我的决定。
捐献前,需要做哪些检查和准备?
两天后,我给湖北省红十字会骨髓库工作人员答复说“同意捐赠”。大概过了两天,工作人员带我去医院抽了一管10毫升的血,目的是与患者做一个高分辨匹配,叫高分。
两个星期后的高分结果显示,我与这位患者是相匹配的。一般而言,患者与兄弟姐妹的配型只是半相合,他们之间全相合的概率非常低。在我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,找到相合供者并能顺利实现捐献的才14000多例。
高分之后,我又做了一次体检,项目包括血常规、肝肾功能检查、胸片、心电图等,还做了一些免疫学方面、相关基因的检查。体检的目的,是为了保证我的身体情况是符合捐赠条件的。所有检查都正常,湖北省红十字会骨髓库工作人员告诉我,确定可以进入捐赠流程了,在与各方沟通后,定在3月22-3月28日进行。
于是,我去跟导师张志伟教授请假。导师在我心中像是长辈一样亲切,他向来推崇人要有一颗向善的心,得知我要去捐献干细胞,老师非常赞许:“这是一件好事情,我全力支持你去这么干。”
3月22日我住进了同济医院,除了常规的入院检查外,我每天需要早晚各打一针升白针,升白针是皮下注射,打起来会有一点点局部的酸胀感。
干细胞被采集时,是什么感觉?
连续打了五天的升白针,到3月27日早上8点半,我就去同济医院血液科的血细胞分离室进行干细胞捐献。
血细胞分离室也叫采集舱,里面跟普通病房差不多,只是每张病床右上角会摆放一台血细胞分离机,这个机器就是去分离人体身体血液里每一个干细胞。
护士快速轻柔地从我的双侧肘静脉进针,一下子左右两只手都扎上了针,一边是输出全血,另一边回输血液。干细胞被采集的过程,不神秘也不恐怖,通俗来讲就是:血液慢慢从我的身体出来,进入机器里游离出所需要的干细胞,剩下的血液成分又还给我,回输到体内。
从采集开始到结束,全程大概4个多小时,整个过程我没有头晕或其他不舒服,腿部腰部可以活动,上下左右旋转都是没问题的。采集一结束,我就坐了起来,不头晕,也无眼花无力。唯一难受的是两只手,因长时间固定一个姿势,到采集结束时有点僵硬发麻。
肖天此次捐献了高质量的造血干细胞,“它”由专业人员携带飞向另一个城市,将为素不相识的Ta点燃生命之光。
造血干细胞的捐献,常被称作奇妙的“髓缘”,从概率上看,配型成功、实现捐献真的要看运气。不过,如果这份“髓缘”发生在医学院校,它的促成会变得相对简单。
中华骨髓库近年来数据显示,全国各地“90后”“00后”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占比逐年增加,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积极参与到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队伍中。
【来源:长江云_要闻】